剧集tv
剧集tv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中国最强四姐妹,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80

在民国历史上,站在权利顶端的“宋氏三姐妹”让世人津津乐道,有人说,她们是“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

但除了和政治挂钩的”宋氏三姐妹”外,在文化界还有声名显赫、让人更为钦佩的“合肥四姐妹”。

叶圣陶当年见了她们后,都忍不住夸赞一句:“将来谁娶了她们其中一个人,都会幸福一辈子!”

合肥四姐妹,指的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她们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也是最早的新女性。

图片

● 合肥四姐妹

生在民国的她们,因为独特、优秀,成为了中国文化界历久弥新的美谈。

她们的人生也曾遭遇磨难,但在坎坷和风暴中,她们依然保持着贵族的凤仪,更以闺秀的风范,向岁月宣战,在时光的沧海桑田中,她们持守着生命的美好。

图片

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名叫张武龄,是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暑直隶总督张树声。

张树声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面前的得力干将,曾协助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为此,张家在合肥显赫一时,不仅有房屋数间,还有良田万顷。

在世人印象中,世家子弟因出身优渥,很容易走歪路,譬如晚清首富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虽然继承了万贯家财却因挥霍无度,最后被活活饿死。

但张武龄则不同,虽然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但他洁身自好,吃喝嫖赌一样不沾,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图片

● 张武龄

博览群书的张武龄,思想开明,四个女儿相继出生后,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妻子陆英暗自落泪,婆婆更是唉声叹气,满脸的不高兴。

但张武龄却安慰妻子说:“女子和男子本就是平等的,相信我们的女儿将来一定会各具风采,不比男子差!”

图片

● 四姐妹和父亲

要知道,彼时的中国虽然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但“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盛行,尤其是这样的大家族,没有儿子就是断了香火。

但张武龄只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却不在乎孩子的性别,单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思想和见识就已经很超前了。尽管后来相继有了六个儿子,但张武龄从没有因此减少对女儿们的爱。

在给女儿取名时,张武龄也是很创新,他拒绝用那些花花草草,分别叫她们元和、允和、兆和以及充和。

这四个名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带着“两条修长的腿”,寓意是,希望女儿们长大后可以走出闺房,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 张家四姐妹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张武龄对女儿们的良苦用心。在那个闭塞又保守的时代,拥有这样开明的父亲,何其幸运。

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张武龄很重视言传身教,他自己从不沾染任何恶习,也要求孩子们要洁身自好。

有一次,张武龄无意中看到孩子们为了消遣时光,竟然和家里的佣人玩骨牌,他一生最痛恨赌博,也明白由小引大的道理。

一向温和的张武龄,发火了。

为了让女儿们有消遣的项目,张武龄建议她们学习昆曲,既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有登台献艺的机会。

父亲的及时引导,让四姐妹懂得如何去追求人生的兴趣,后来的她们在昆曲、写作、读书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怡然自得。

图片

● 张武龄和儿子定和

除此外,张武龄一生忠爱做慈善,他甚至不惜变卖祖产,在苏州兴办了一所名为“乐益女子中学”的学校。

这样既可以让女儿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以让当地的女子有机会走进学堂,像男子那样读书、求知。

父亲的开明、自律和博爱,也影响到了孩子们,所以张家的四姐妹和男子们,长大后都不仅眼光超前,还心怀大爱,一直身体力行地做慈善。

图片

张武龄在教育孩子上,始终做到松弛有度,亲力亲为。

当时,为了让子女可以系统地学习,张武龄特意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在古文的熏染下,张家四姐妹浑身透着古韵的气质。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张武龄还要求女儿们练习书法,在一笔一画中,张家四姐妹将那些娟秀的文字融成幽然气韵,浸润每一寸皮肤。

图片

● 张充和的书画

往后岁月中,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霜与磨难,她们吐纳的都是墨色,萦绕的都是字韵,这都是父亲为她们留下的财富。

张武龄虽然引导女儿们读书,也督促她们要刻苦努力,但决不允许她们透支自己,张家课堂都会规定上课时长,每节课55分钟,课间休息是10分钟。

到了休息时间,工人就会摇铃提醒,哪怕孩子们流连于书本,父亲也是不允许的,真正地让孩子们做到了劳逸结合,松弛有度。

张武龄最让人佩服的还有一点,尽管有了家庭教师,但他绝不做甩手掌柜,张家私塾的教材,都是张武龄和自己的两位老师亲自编纂的,大多选自《古文观止》和《文史精华录》。

图片

● 左起:元和、兆和、允和

除了学习古文外,张武龄也规定孩子们每周写一篇白话文,他会亲自批改并写上评语,孩子们遇到任何问题,张武龄都会耐心解答。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张武龄将家里的一楼和二楼都装修成书房,一间书房是父亲的,一间书房是母亲的,其他两间则是孩子们的。

只要有空闲时间,张武龄就带着仆人去逛书市,所以张家的藏书在整个苏州都是数一数二的,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

图片

● 张家子女合影。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后排从左依次为张宁和、张宇和、张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

张武龄爱看书,不但影响了孩子们,连家里的佣人、保姆都染上了书卷气,他们从最简单的认字开始,到最后可以独自看书甚至可以评论故事。

读书为四姐妹开启了智慧的大门,让她们发现了自己的本心,往后余生不管她们走多久、多远,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图片

在培养孩子阅读时,张武龄还注意发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她们可以尽情地运动、唱歌、弹琴。

因为张武龄钟爱昆曲,受其影响,四姐妹对昆曲也是情有独钟。

张武龄聘请了尤彩云来教授孩子们学习昆曲,在尤彩云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他就站在门外静静聆听,从不出声发言。

不干涉,不打断,是张武龄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片

● 四姐妹在家中下棋

张武龄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戏院,让他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昆曲的魅力。

一段时间的熏染后,四姐妹开始有了新动作,由最爱昆曲的大姐张元和写词、分角色,让其他弟弟妹妹们来一起演绎。

张家俨然有了自己的昆曲小团体,张武龄每次都会过来欣赏孩子们的表演,虽然他们有些地方略显稚嫩,可张武龄从不干涉。

图片

● 张允和饰演《牡丹亭·游园》中的春香

张武龄更希望孩子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他也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和创新,不要人云亦云,那样很容易成为任由人支配的牵线木偶。

除了偶尔编排昆曲外,张家四姐妹还一起组织了一个家庭文学社团,因为女孩子们都是水做的,所以他们将社团取名为“水社”。

社团成立后,他们很快就发行了自己的杂志《水》,读者都是亲友,虽然杂志中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她们感受了乐趣。

图片

● 少女时期的张兆和

对于女儿们的举动,张武龄永远都是支持的,他喜欢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正因为张武龄的开放式教育,张家四姐妹各具特色且很有主见,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她们才具备了分辨是非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不会被世俗牵着鼻子走。

譬如说张允和,她一直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所以保持着单身,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你真的该嫁人了,不然成了老姑娘。

允和莞尔一笑,从不辩驳,有主见的她更明白,婚姻是不能将就的。张武龄也从不催婚,让她自己去寻觅。

一直到遇见周有光,张允和才走进婚姻的殿堂,虽然他们都很富有,但婚礼仪式却很简单,在允和看来,结婚仪式并不重要,只要人对了就好。

图片

● 张允和和周有光

图片

张家虽然有万贯家财,但张武龄思考的从来不是享受和挥霍,而是谋求用这些钱去报效祖国,尽一份华夏儿女的心。

原本张武龄想实业救国,但这个计划在被重重剥削的半殖民国家,还是不了了之。最终,张武龄将救国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上。

张武龄建校完全是自费,加上坚持做慈善,所以到去世时,张武龄并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什么遗产。

其实张家的孩子也不需要父亲留下巨额财富,因为在父亲的教育下,他们早已经成为了人中龙凤。

长女元和文静端庄,读书时曾被称为“大夏皇后”,因精通昆曲,最终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

图片

● 张元和与顾传玠结婚照

虽然元和的后半生是在美国度过的,但她忘不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晚年时更是在国外创办了曲社,目的是弘扬昆曲,培养昆曲人才。

次女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允和先后担任历史老师和历史编辑,还出版了《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其丈夫是我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

图片

● 张允和与周有光

三女张兆和是典型的职业女性,大学毕业后担任老师和编辑,从上世纪40代初,陆续发表作品。她的丈夫,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图片

● 张兆和与沈从文

四妹张充和被称为“全才”,她工诗词、擅书法、通音律、精丹青。章士钊把她誉为现代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李清照,其丈夫是著名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图片

● 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照

人生后半场,张充和先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国际名校任教,主要传授昆曲和书法,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耕耘了一生。

张家的四个女儿,既不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贪图名利,她们都做到了宁静致远,哪怕人生遭遇磨难,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图片

● 晚年张充和

九如巷之所以能走出四位华丽淑雅的女子,并不是历史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她们拥有一位伟大的父亲。

父母的智慧和开明的教育,才是一个孩子最顶级的财富。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贵人,他们的指引、尊重和理解,是孩子成长道路中最好的养料,可让他们成为参天大树。

这样的家风,又何尝不是当代人的榜样。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