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两部索性把我们日常所见所思粗暴推翻,用一句话总结:
没有吃的,你连“人”都不是。
就这么简单。”
作者 | 牙买加的狗
编辑 | 小白
排版 | 板牙
很多人说《饥饿站台2》不如前作,表达的人物关系和隐喻等不如第一部。还有人说导演和编剧默认观众们都看过了《饥饿站台》,所以在第二部开场就直接进入正文……
有一说一,《饥饿站台2》是今年10月4日上映的,国内没引进,第一部也没有。这属于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
有些在国内获得好评的外国电影,都是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去了解。而国外大多数观众早已看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2019年《饥饿站台》在2023年才被很多素人电影博主讲解(再往前推时间也有人讲过,但反响不大)。
类似《饥饿站台》这种比较抽象的电影于海外也不是绝对的商业片爆款,但它拍得惊心动魄,一般人看得懂。加之讨论的主题偏政治向,观众看的就是在333层之间打得你死我活,至于其中的政治隐喻,自然各说各的,起码大家都有讨论的空间。
《饥饿站台》一二部就假定把“国家、社会、阶级、法制、人性”完全压缩在一座设想中的超级垂直监狱中。其实第二部拍得可看性和商业性更高一些,更适合大多数观众观看,但前提是这个大多数观众依然是海外观众。
而且看过第一部的人在看到第二部的结尾时会发现,所谓的第二部是第一部的前传。
结合两部一起品观,会发现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轮回”。
1
物非物
333层始终是个无法逾越的数字。
无论第一部还是第二部,男女主角基本都是直接“穿越”到最后一层。毕竟按照“正常”的食物分配原则,他们活不到最底层。
《饥饿站台》(第一部)开始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虚构的垂直监狱,最上层的囚徒能享受到最丰盛精美的食物,他们毫无顾忌地胡吃海喝,完全不顾下一层囚徒的死活。但无论在这一层食物被糟蹋成什么样,在下一层看来如何恶心,至少人家还有的吃。
越往下,食物越少。
最后,食物没了,囚徒互相撕咬啃食。
每个人都要在一觉醒来后为了生存选择战斗,杀死对方或被对方杀死,接着迎接“奇迹”的出现:
当他们的楼层位置提高时,他们也会放纵地吃喝,全然不顾下面的人能不能吃到东西。因为他们身处底层时,也没有人管过他们的死活。
反之亦然,当高层的人换至底层,原本相安无事彬彬有礼的面目变成了择人而食,大家只有一个目的:
活下去。
第一部里男主厌倦了杀戮,决定打破规则,他守着一份食物想看能不能传递到最后一层。
然而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开放式结局。
第二部“答案”则完全令人绝望:
女主把孩子送回顶层,象征着把希望和繁衍的任务交给下一代,无论他们是否还会重复自己的历程,那不是女主能考虑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等待女主的,是333层之下的空间——
一群完全被淘汰的囚徒,有昔日制度的捍卫者,也有其他不遵守制度的人。无论是谁,大家都在底层之外,完全被制度抛弃。
他们只能以掉落的囚徒尸体为食。
类似印度社会中的“贱民”,连最底层都够不着。
这是第一部没有表现出来的。
然而第二部看着比第一部绝望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它揭晓了答案,但答案是残酷的:
原来333层之外,是连等待食物的资格都没有的存在。
2
法非法
不妨先把《饥饿站台2》看作一个独立的故事,影片运用了大量穿插式样的回忆讲述了女主及其他人在进入“333层”之外的职业、生活、苦恼和希望。当进入垂直空间后,他们都是一种“制度”或“规则”下的一员。
而女主进入时,关于食物的分配显得合理多了:
按照“保守派”的规定,她只能吃自己要的那一份,或者和同住的囚徒互换食物,不能触碰其他囚徒的食物,否则下一层的人就会因为吃不到自己的那一份也去动别人的食物。
混乱一旦开始,“秩序”就会被打乱。
他们管打破秩序的人叫“野蛮人”。
“野蛮人”必须被执法,举个例子:
21层的野蛮人会被上两层,即19、20层的囚徒杀死,如果搞不定,那么就是下两层,即22、23层的人去执法。
都搞不定,“受膏者”出手。
总之,一定要杀掉“野蛮人”,保证食物按秩序正常传递到下一个楼层。
问题是每次传递,都会被若干“野蛮人”打破规则。
因为新来的囚徒中总有几个不守规矩的人,他们抢夺食物,如果清理不掉,其他人也会有样学样。
电影里每次保持食物传递和信息通畅的囚徒占多数,当食物传递到第145层时,以人类文明的概念诠释,可以理解为“秩序的推进”。
这更需要“受膏者”维持秩序。
“受膏者”是怎么来的呢?
在“饥饿站台”的传说中,此前这里也是一片混乱,直到一位“先知”出现,他依靠冥想摆脱了饥饿的束缚,还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食其他人,那些吃了他肉的人就是“受膏者”,他们在此建立了秩序:
食物是“天赐”的,天生万物,天养万物。
人作为被赐予的对象,需要克制,也需要兼顾别人的生存权。
“受膏者”做的就是用暴力手段杀死“野蛮人”,将头颅抛下,将信息传递给下面的空间:
大家都有食物,不要掠夺,否则这就是下场。
影片没有交代这种规则流行多久,只是女主到来时,她就已经看到大多数人在自觉遵守,也在面对“野蛮人”时自动执法。无论打不打得过,一定要捍卫秩序。
在目睹执法后,女主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她成了秩序的捍卫者。
还在目睹“室友”自杀后把一切罪责都推到了“野蛮人”的身上,她认为执法就是维护正义。
但当她打破执法规则越层执法时,她就已经“违法”了。
所以她受到了“受膏者”的惩罚——
她的女伴被扒光随着平台缓缓下沉,被下层的人生吞活剥。她本人也被处刑失去一只手。
这时她又开始质疑秩序,或者说她试图打破秩序:
逃离站台,离开这里。
接着,第一部里被男主杀死的老头出现了,成为她的新室友,他也是“野蛮人”,女主利用他和其他“野蛮人”的欲望纠集在一起,和“受膏者”的执法队伍在某一楼层展开厮杀,双方杀红了眼,已经无所谓谁是谁,结果除了女主外全部团灭,包括“受膏者”。
而当女主试图逃出去时,她救下了一个小男孩。带着他一起下落到最底层的一片黑暗中。
接着如上所说,这是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大家连等待食物的机会都没有。
3
人非人
不要试图用逻辑解析《饥饿站台》一二部的社会背景,更不要去推测第二部中多次出现身穿囚服的孩童们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它属于社会学的讨论范畴。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接受“食物”的配给制。包括国内还在终南山上隐修的隐士们,他们同样脱离不了天生天养的生存模式。国外许多博主尽管可以搭建离网小屋,但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水、电、网络”。
只要人没有脱离自然界的物质组成,那就是整个世界的一员,必须接纳世界的规则。
一二部中丰盛的美食从哪里来?
是一群对食物严苛甄选制作的人。
这些“人”代表什么?
我一直以为第一部已经讲得很明白,他们是社会的上层。
第二部又重新诠释了“人”的定义。
“受膏者”和“保守派”代表一个社会的主流力量,无论姓资还是姓社,他们占大多数。
“野蛮人”可以理解为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无政府主义者。他们谁都嫌弃,只要自己过得舒服。
女主,代表的则是我们所有人,“保守派”“野蛮人”“受膏者”,她的思想跟随楼层变化而变化,如果是既得利益者,她自然愿意捍卫秩序。如果她的利益(理念)无人捍卫,那么她也可以变成“野蛮人”,甚至跳出这个思维,寻求“逃离”规则。
这就是我说的“绝望”——
逃离整个世界,那还是“人”吗?
中国人描述某种强大力量时会用“不在五行中”作为形容词,《饥饿站台》第二部也试图让女主“不在五行中”,结果是她和333层之下的一群非人非鬼的囚徒一起,只能以跌落的囚徒尸体为食。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第一部里的男主缓缓下落……
《饥饿站台2》如果一定要和第一部做比较的话,我认为它可能更加通俗,也更具备商业片的特质,较之第一部添加了许多血腥暴力的场面。
有人可能会不屑,觉得这是“流俗”,问题是全世界的观众大多都一样,人家看电影首先不是为了思考,是为了“爽”。看完后做做样子在网上写一些很有意境的文章可以,问题是需要有人为电影买单。
当然,《饥饿站台2》也有较之前作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保守派”和“野蛮人”,包括女主本人对秩序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和表演化,就像导演几乎巴不得亲自现身向观众阐述自己对人类社会阶层的理解。
电影里不止一次出现了假想中的金字塔和一群循环于塔上塔下的孩子。
暗示做足,但也略显赘述。
不如第一部,把符号隐藏得巧妙,又能留给观众一定的思考空间。
不过女主随着楼层转变和自身遭遇的思想变化,这个设计依然保留得很细腻。
正如“立场、成分”这些如今动辄在网络上见到的评论,不仅让人生寒,也让人不齿。
《饥饿站台》两部索性把我们日常所见所思粗暴推翻,用一句话总结:
没有吃的,你连“人”都不是。
就这么简单。
难怪王扶林说陈晓旭不够漂亮,看看他选的原黛玉候选人,那才叫美
2008资讯2024-11-05第26届上影节主视觉海报曝光 金爵奖评委阵容公布
1932资讯2024-11-05迪丽热巴身穿金色纱裙 笑容明媚文艺气息四溢
1870资讯2024-11-05JENNIE线下活动现场图曝光 身穿吊带小黑裙性感十足
1807资讯2024-11-05寡姐苦等十年如愿!《侏罗纪世界4》剧本令人惊叹
1795资讯2024-11-05让人上头的五部爱情剧,每一部都是甜到酣,错过一部都是遗憾!
1772资讯2024-11-04讽刺父权,教会和军队,它是60年代的女性主义
1760资讯2024-11-053段恋情都告吹,演戏却一直有热度,这姐到底适合搞事业
1759资讯2024-11-05有种“毁容”叫沈傲君,年轻时美貌惊艳了时光,今44岁成土肥圆?
1759资讯2024-11-05张淼怡回应出演“林黛玉”争议:晓旭老师珠玉在前,我无法企及
1732资讯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