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动漫
樱花动漫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九部的检察官》张译又遭质疑,好演员为何频频困在“舒适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956

《九部的检察官》的表现,难说让人满意。

一方面从数据上说,这部接档奥运的剧集并没能打出太多声量,播出多日后站内热度最高破9300,也没能带动多少话题。

另一方面,该剧的口碑比较两极。认同该剧的观众会认为题材难得,作为国内首部表现未检(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工作的剧集,真实呈现了一些未成年人保护的现实情况;不喜欢该剧的会觉得,该剧的职场戏和人物成长线都比较薄弱,很难支撑起叙事野心。

在这种争议下,主演张译的存在其实略显尴尬。

他显然不是这部剧最大的扣分项,哪怕是挑剔的观众,也只是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其依然在“自我重复”。

但作为影视圈最年轻的“大满贯”影帝,他也没能成为该剧的讨论话题,且谈不上刻画一个真正出彩的人物。

好演员张译,为什么“哑火”了?

“张译式”人物

在《九部的检察官》里,张译饰演的雷旭有两重身份。

一重是探案剧里的检察官,有着正义凛然的公心,会告诉女孩在无法反抗侵犯的时候首先保证“活着”,会对发现的未成年人侵害案穷追不舍,哪怕缺乏经验、办案操切,但绝对是配得上主角的好检察官。

一重是职场戏里的空降小领导,手下全是女将的新九部负责人,因为抢了部门里前女友的位子被几位女将抵制,结果大错小错不断,跌跌撞撞慢慢成长。

从这两重身份来说,张译都基本完成了演绎。

作为检察官,他表现出了作为执法者的威严,办案的严肃与遭遇挫折时的执拗都非常可信,那张看似普通但不可侵犯的脸,观众在《狂飙》《万里归途》《三大队》等作品里应该看过很多次。

而作为职场倒霉蛋,他又可以表现出作为普通人的窘迫和压力,那对倒八字眉和小眼睛可以在发现办公室无人迎接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苦相,还能配上一个苦笑在犯错时面对一群下属,正是张译诠释小人物时的拿手好戏。

但在这两者之外,如果我们要总结属于角色雷旭的个人特质和成长弧光,似乎有些乏善可陈

要指出的是,《九部的检察官》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足够好的人物,雷旭的设计存在许多套路,甚至如许多观众指出的,从职场戏层面评价存在失真。

但从演员创作的角度来说,张译也并未给雷旭带来多少独特的设计,至少在目前看到的剧集里,他仅仅从自己的夹袋里摸出了几样常规武器,组成了这个人物的基本面。

这对张译来说并不难。2020年至今,他在电影、剧集里已经累计出演了七次司法人员,包括《重生》《重生之门》《狂飙》《他是谁》《三大队》的公安形象,《九部的检察官》以及待播的《以法之名》里的检察官形象。

而在这些作品里,张译带给这些角色的特质其实是有共同点的。

他有着作为普通人甚至小人物式的和善与朴实,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人物的真实感和落地感;但他绷起面孔时,又有着一种带着几分执拗的严肃,勾勒出坚守和底线。而这两者,往往会让张译刻画的人物表现出复杂性。

这样的诠释曾经是惊喜的,一种别致的“张译式”人物,人情练达又不失底线,会真实地犯错和犹豫,但也有九死而尤未悔的拼搏甚至牺牲。

但当类似的角色不断重复,这种复杂性会在观众的期待下显得越来越扁平。

“张译式”人物,逐渐成为张译主动或被动停下的“舒适圈”。

好演员

没人会否认,张译是个好演员。

最年轻的金鸡、百花、华表“大满贯”影帝,频频获得顶级大导的青睐,出道至今代表作无数,张译表演上的可能性之大是行业公认的。

前文提到的,张译夹袋中的“武器”,都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积累。

比如他作为军人、司法人员的气质,来自从1997年到2006年,在战友话剧团当过九年文艺兵。

即使在形象上与传统影视里的军人颇有反差,但凭借生动真实的气质,从《士兵突击》到近年来的《红海行动》《金刚川》《狙击手》等作品,包括《悬崖之上》《刀尖》等谍战剧,都进入了张译的“舒适圈”,也让他在诠释警察、检察官等形象时也游刃有余。

而能够生动诠释小人物的心酸和执拗,是源于张译蹉跎的演艺生涯。

早年的张译,或许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有颜值粉。在战友话剧团,张译在全班评选最丑男生时排倒数第三,倒数第一是他的好兄弟、《武林外传》里饰演燕小六的肖剑。张译回忆,当时的政委对他说:“你演戏就是个死。”

在团里演不上戏,张译五年里的足足跑了几百个组,才最终在《民工》里出演了一个角色,而该剧的导演康洪雷也成为青睐张译的第一个大导,并让他出演了其下一部作品《士兵突击》。

这样的经历,让张译在演绎小人物时,往往具有别样的生动和复杂性。他可以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小太爷”孟烦了,是《亲爱的》里痛失爱子的土豪韩德忠,是《追凶者也》里频频破防的杀手,是《鸡毛飞上天》里始终能从头开始的陈江河。

高光里的守护者和微光里的小人物,成为张译演绎边界的两极。

而如此表演能力,让他在多年来吸引了包括张艺谋、曹保平、贾樟柯、管虎、林超贤、路阳等诸多大导演的青睐。在这背后,是张译对表演的珍惜。

他的刻苦敬业留下了诸多业内传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拍摄一直保持瘸的状态导致左腿比右腿细,《红海行动》脚踝断裂却拒绝手术,《一秒钟》46天暴瘦20斤,是知名的戏疯子。

2020年之后,张译进入了自己的作品井喷期。他在2023年一年就有七部主演的电影、剧集与观众见面,2021、2022年各三部,2020年5部。

或许可以理解为,张译不希望错过表演的机会。但反过来看,过犹不及。

如此高产带来的问题,首先是角色重复性会提高,且即使制作体量都不小,精品率还是会有所下滑;其次,频繁进组难免造成每个人物做功课的时间受限,对于演员来说其实会是比较大的消耗,也容易造成一些处理上的同质化,甚至套路化。

但类似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张译身上。

戏骨之烦恼

此前的采访中,张译其实被问过多次,观众希望他有所突破,而他认为:“尝试是我个人的主动行为,突破是大家的评价。可能你尝试的类型和过去还是有近似之处,类型首先就相近。”

“这事不是我一个人能达到的。你要依靠的是剧本、导演、团队,依靠的是合作伙伴,依靠的是你这部戏上映时观众的兴趣点。”

其实也不难发现,张译在每部戏里的表现,其实跟作品质量有很大关系,人物是否有清晰的成长弧光、行为逻辑,能够刺激他给出不同程度的表演。很多张译演绎的经典角色,都有他自己设计的很多桥段,这是基于深刻的角色理解和生活积累才会有的。

而如果缺少这种剧本的支撑点,演员的表现必然受到影响。

类似的问题,其实会出现在很多戏骨演员身上。

多年来,对演员“自我重复”的质疑越来越多,个人作品数量激增、多次出演同类角色、角色缺乏辨识度,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其实,无论是过去所谓的“XX专业户”,还是如今的“XX赛道”,演员出演同类角色其实并不少见。但这种单一赛道的深耕,和“自我重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首先,观众会希望演员即使出演同类角色,依然能拿出角色的差异化处理,带来新鲜感,而非成为某种屏幕上的“半永久形象”。

其次,这种“XX专业户”也通常是因为其外形或气质特点,成为所谓“特型演员”。但如张译这样的演员,本不该被局限在单一赛道。

那么,为什么这些好演员会出现“自我重复”的质疑?

逻辑其实很简单。一方面,行业的跟风与复制永远存在,演员自我证明之后,会获得更多类似的角色青睐,这其实是常态,反而是在一个角色之后跳出来,在其他领域证明自己,需要能力和勇气,更需要制片方的力挺。

另一方面,如今的头部项目更倾向于收集有市场号召力的阵容,有观众认知的戏骨演员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往往从各方面都不错,让人很难拒绝。

而对于张译来说,在公检法、战士赛道上的狂奔,也存在一个重要背景,是2020年前后至今,主流价值内容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类似的机会。

对于“张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要想演,戏永远不缺。

相较于很多演员,张译是自律且清醒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近几年获得新一代观众的认知和好评。但反过来看,面对最热爱的表演能保持克制,或许也是演员在当下的必修课,尽可能在浮躁的行业环境里走出长线。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