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动漫
樱花动漫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那谁来拯救国产编剧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90

这部片该说了。

后台有人表示看不下去,有人觉得值回票价。

图片

在近期惨淡的院线中,它遥遥领先,蝉联日票房冠军。

图片

△ 来源:灯塔专业版‍‍

该说不说。

这片看完了让人总有一种“菜码很足,但味道像预制菜”的感觉——

拯救嫌疑人

图片

张艺谋女儿张末在《狙击手》后独立执导的新片。

Sir说这片菜码很足。

因为导演真的很在乎商业,生怕你吃得不够,海报上又是“犯罪悬疑”,又是“女性反杀”,还加上“谁动我孩子我要谁命”的软肋牌。

电影里,有奸杀,有绑票,有庭审戏,还有惠英红演技爆发。

这么多料加在一起,总该很好看了吧。

咳。

咳咳。

目前豆瓣6.2……

图片

问题出在了哪?

老实说,Sir看完了片觉得导演某些戏完成得还不错,而且摄影、美术、演技等各方面看出来都是下了功夫的,并不是敷衍的烂片。

但两个字概括——

腻了。

腻是因为太油,太多,以至于消化不良。

电影层层叠叠的吸睛元素,一重又一重的反转,还有多方角逐的势力:绑匪,律师,嫌疑人,腐败检察长,还有造黄谣的网络键盘侠……

图片

图片

想要的太多。

但,一个剧本根本无法将这些都有机结合在一起。

所以一深究起来,就是bug。

观众更不知道导演要朝哪个方向发力:

反贪反腐?

颂扬母爱?

捍卫司法正义?

还是批判网络暴力?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讲不深,讲不好,像是小孩子装大人职业的过家家。

原版韩国电影《七天》。

剧作确实存在问题。

这个母亲的整个复仇计划,依赖于严格的巧合设定。

想一下,如果这个案子没有碰到检察长的儿子,没有这个模棱两可的嫌疑犯。

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位母亲的圈套根本就无法展开?

图片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母亲知道现场检察官的儿子也在,并且她知道女儿长期被他pua。

她的复仇不仅指向凶手。

也是通过非常手段,惩治难以被法律审判的pua实施者。

但《拯救嫌疑人》也没有这么拍。

它本可以在改编时,把剧本做得更合理一点。

但却没有弥补原作的漏洞,反而在这个独木难支的故事里,一股脑加入了更复杂的剧情,紧接着又引发了连环漏洞。

电影为了营造紧张感,加入支线。

看的时候觉得好像那么回事,但看完了觉得完全可以删掉,不影响剧情。

比如女律师(张小斐 饰)带着金警察(李鸿其 饰)去筒子楼找丹温的哥哥。

电影先是让观众误以为从门里面走出来的中年人有问题。

一场追逐戏过后,观众的兴奋点的确被调动起来。

但在金警察的逼问下,这个中年男只是丹温哥哥的护工。

按理说以此突显这种非法移民见到警察后的疑神疑鬼也没问题。

但紧接着,由这名护工又引出房间里面躺在床上戴着呼吸面罩的丹温哥哥。

这要说什么呢?

好像是说丹温常年照顾生病的哥哥,不是个坏人。

那么根据剧作上有所谓“契诃夫的枪”的说法,最后反转时,是不是应该交代一下?

但它再也没有出现。

你想想看——

丹温这个角色平时爱护动物(周围人都这么说),打工照顾生病的哥哥,见到女主人躺在沙发上又会恶向胆边生,在法庭上会聪明地演习,释放后又暴露出是会虐待动物的变态……

这是个什么乱七八糟的角色啊。

并不是角色的人格分裂,而是创作上的分裂。

想一出是一出,为了反转,不顾及人物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还有一些没有必要的支线并非是为了营造紧张感。

而是想把一个尴尬的设定圆回去,但结果是越圆越尴尬。

比如纳吉的丝巾。

一个如同游戏通关的指示性物件。

在看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奇怪这个嫌疑人怎么从头到尾都在脖子上缠着丝巾。

而且永远都是同一个款式。

这成功让女律师和金警察一步步逼近真相,也成功推动了剧情。

电影的主创们一定也意识到这条丝巾指示性太强,太有设计感。

于是在之后的剧情中给这条神奇的丝巾一个更神奇的解释。

在审判纳吉的法庭上,女律师一把扯掉纳吉的丝巾。

振振有词地猜出纳吉之所以绑丝巾。

其实是因为他一直对母亲的死怀有愧疚,所以在脖子缠上丝巾以掩盖伤口。

在这里,Sir猜编剧这么写一定是动了心思——

惠英红为女复仇;

张小斐救女心切;

纳吉的妈妈让纳吉念念不忘。

三个母亲,三种母爱的角力,是不是很上价值,是不是很有新意?

但抱歉。

当Sir听到纳吉系丝带的原因,费了那么多推理就是牵扯出一个鸡汤小作文的时候,人都麻了。

原版也有类似的情节。

道具是鼻钉。

但原版没有过度地将案件的展开依赖于这个道具。

女律师是通过葬礼录像带中嫌疑人的脸来确定线索的。

而《拯救嫌疑人》中,这条丝巾似乎很抢戏,不光在葬礼上出现,还在女主推特头像中的眼镜反光中出现,又在夜晚纳吉开车时出现。

这条丝巾无意中成为了一种隐喻。

它就像电影一样——

下了太多的功夫,但它单薄的内核支撑不起它外在的花哨。

虽然《拯救嫌疑人》看起来好像是在拯救“人”,但我们却看不见“人”。

过度的反转同样会给观众这种充满设计感但却看不到人的印象。

比如女律师和金警察在车里逃生的那场戏。

Sir没想到这区区一场戏,导演竟然野心勃勃地往里面塞了三个反转。

第一个反转是在车要爆炸时。

两人竟然用检察长意想不到的姿势成功跳车。

图片

搞得好像检察长根本不了解车内结构和人体工程学一样。

第二个反转是。

检察长绝对想不到在自己手下马仔的一顿乱拳之下。

女律师还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打开小天才手表进行视频录制。

这两个意想不到相当于套路了检察长两次。

但这还不过瘾,女律师后来又表示,当时被你烧掉的雕刻刀也是假的。

没想到吧哈哈哈哈哈。

又第三次套路了检察长。

这么寸土寸金、分秒必争的反转,体现了张末导演想要迎合市场、讨好观众的决心。

原版中并没有如此密集的反转。

女主当场被抓之后又当场逃脱,没有反转。

图片

雕刻刀的真假也没有反转。

如此痴迷于反转,是因为张末相信,狂虐观众的智商是吸引观众最好的方法。

但在Sir看来。

不是先告诉你A,然后再告诉你其实是B,就叫做反转。

好的反转,是先告诉观众认同一种合理。

再用另一个更大的合理去覆盖它。

但最关键的是,合理。

如果连这个基本要求都做不到,那么反转,不过是出尔反尔。

就像镜头先给你看女主在车上被炸死了。

后来又强行告诉你,没死,她在爆炸前一秒逃出来了哦。

图片

电影的最大观赏性,在于惠英红的暗黑复仇。

但遗憾的是。

由于思想必须阳光和犯罪必须伏法的要求,这条线索注定只能当作配菜,无法成为故事的核心。

图片

综上。

《拯救嫌疑人》的故事写得非常刺激,反转非常密集,情感表达也相当外放和浓烈。

如果把电影切割成30份。

那么它可能会诞生许多条爆款短视频。

但问题是,它是电影啊。

这一个个劲爆的片段,能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呼吸吗?


THE END
*
*